( ! ) Notice: Undefined index: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D:\wamp\www\index.php on line 3
Call Stack
#TimeMemoryFunctionLocation
10.0010282544{main}( )..\index.php:0
 TSEC
新聞中心
政府出面協調 太陽光電價格爭議逐漸落幕
2021.7.19

工商時報/袁顥庭

 

 

爭議達三個月之久的太陽能模組價格爭議,上周五在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協調下,以理性祥和方式逐漸落幕。

 

這項價格爭議導因於製造太陽光電模組板的矽原料價格一年來上漲250%,每公斤從8~10美元跳升至30美元以上。

 

受COVID-19疫情及各國政府赤字預算救經濟影響,全球通貨膨脹蠢蠢欲動,自去年下半年起,各項工業原物料開始

 

呈現短缺,與太陽能模組有關的矽原料、導電膠料、玻璃、鋁框及逆變器等材料成本上揚,使得光電產業遇到12年來

 

首度因「輸入型成本暴漲」而成本大幅上升。

 

 

 

 

當模組製造成本上升,廠商反映售價提升是天經地義的事,但主要問題出在模組製造商與電力系統開發商已簽訂的

 

交易合約大都在3至6個月前就已簽訂,其中包括目前已交貨或準備出貨的模組訂單,然而現在的模組製造成本卻比

 

當初簽約時上漲25%以上。成本急遽上升引起紛爭:買方要求維持原合約價,賣方期望提高售價。

 

 

 

 

熟悉模組產銷結構的人士表示,太陽能電廠由於建廠期間長,使得模組交易從報價、簽約至實際出貨,動輒數月甚至

 

一年半以上,但太陽能模組的生產周期是短暫的,製造商對材料價格的掌握度低於一個月。這種生產與交貨的時間

 

落差,在價格波動大時,不免會發生商業條件爭議。過去十多年來由於模組成本每年都是呈現連續下跌趨勢,所以

 

生產與交貨的時間落差,很少發生價格爭議,只要模組價格大幅下跌,即使已簽約付訂,模組製造商大都會順應開發商

 

要求,適度降價或放寬其他交易條件。

 

 

 

這次模組成本大幅上漲,製造商自然會尋求交易慣例,要求開發商共體時艱適度調升合約價格。但這次在全球通膨

 

影響下,開發商面臨的艱辛環境不比製造商低,模組僅占建造電廠總成本的20~25%,其他七成以上的成本包括

 

鋼構、鋁支架及人力等均同步上揚,使得系統開發商面臨預期投資報酬率大幅縮水,甚至無利可圖的困境。

 

市場人士表示,在模組價格談判過程中,雖然大部分的交易雙方都能透過協商順利完成合約履行,但仍有一家大型

 

模組製造商與三家知名開發商無法完成協商。

 

 

 

廠商之間的價格糾紛本來只是各別廠商的商業爭議,政府並沒有必要擔任和事佬,惟6月上旬部分系統開發商發動

 

抗爭,以國內模組供應不足為理由,向政府要求開放海外第三地模組及電池產品進口,將爭議層次拉升至與紅色供應鏈

 

競爭的範疇。市場人士表示,國內供應不足要求開放進口實屬談判的「假議題」,目的在促使政府介入協調,

 

因為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,國內模組廠一年總產能超過3GW,也就是30億瓦,絕對足以供應國內市場需求。

 

 

 

 

國內前四大模組廠商目前年產能包括元晶的900MW、聯合再生600MW、茂迪300MW以及友達300MW,

 

皆表示有能力供應並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,且還在積極擴充產線。

 

有別於舊產能,新產線都採用新世代8吋到12吋的大電池,產品規格以及生產技術已與國際接軌。

 

有關模組價格爭議問題,據廠商表示,處理的三大原則為:

 

 

1.尊重合約精神,努力與系統廠商進行誠信溝通。

 

2.對未簽約訂單,合理調升售價以反映成本上漲。

 

3.努力促進產業界上下游團結,共同支持政府綠能政策。

 

 

 

 

最近一個多月來,能源局數次出面與多家業者溝通,沈榮津也兩次以視訊方式召開協調會,化解雙方歧見。

 

市場人士引用太陽能系統公會統計資料,目前除了引發價格爭議的三件大型開發案,合計約160MW外,

 

尚有25件中小型案件合計約135MW尚待處理。據聞系統公會理事長蔡宗融正積極協助解決,

 

模組大廠茂迪及元晶均表示將全力協助,因此三個月來因疫情引起的太陽光電產業上下游「茶壺裡的風暴」

 

可望逐漸落幕。